当前位置: 首页 > 桂阳人大 > 调查研究
桂阳县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谭宜通        发布时间:2018-05-09 09:00        信息来源:桂阳县人大常委会        点击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广大农村的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发展也是其中的重头戏。近年来,桂阳县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要求,“五特标准”,重点打造了白水瑶族乡民族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我县白水瑶族乡的基本情况

白水瑶族乡是桂阳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山区乡,为“三市四县六乡镇”交界之地,距县城85公里,离岳临高速流峰路口35公里,乡域面积135.35平方公里,境内瑶汉两族相生共融,总人口2.5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698人),辖14个行政村,2个社区,其中省级贫困村8个,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14户3347人,是脱贫攻坚重点乡。2014年以来全乡8个贫困村摘帽、863户2416个贫困人口脱贫,预计2018实现全面脱贫。目前分布在全乡境内的瑶族村有5个,分别为民族村、洋泉村、杨柳村、四合村、雅里村。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情况

一是产业发展来势好。我县始终坚持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相衔接,突出产业发展这个重中之重,在白水瑶族乡引进了桂阳县天堂山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已投资500万元种植花卉苗木;2016年引进的油用牡丹种植继续开发,已累计投资一千余万元,种植1500亩;在风电二期全面完工投产的情况下,风电三期已达成投资协议并启动,拟投资10亿元,在泉田村坦家坳一带安装风机50台。同时,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业,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切实解决农产品产销难题,让贫困户劳有所得、多劳多得,贫困户在合作社带动下,在家乡就可以赚钱,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早日脱贫。目前白水瑶族乡有江友村酸坛子辣椒合作社、丰城南方苹果种植基地、清溪村油茶种植产业等。经济实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按照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关要求,在白水瑶族乡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大诊断、大整改”行动,删除不符合条件贫困户226人,识别新增贫困户44户142人,补录贫困人口45人。严格落实县委“1172”工程,34户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建立分散式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可增收6000元;因地制宜地选准主导产业,采取资金帮扶、技能培训等措施,落实产业帮扶政策,767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帮扶资金100余万元;446名贫困户学生获得教育帮扶资金45万余元,实施“雨露计划”,全面落实中职学生免学杂费政策,引导和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接受中高职业技术教育;政府为1214户3347人代缴合作医疗款25.1万元、享受大病救助和二次报账贫困户148户、88.6万元,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政策一一落实;40户不适合居住的贫困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108户贫困户享受危房改造政策。贫困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2017年完成3个省级贫困村摘帽,178户526人脱贫。

三是旅游资源有特色。白水瑶族乡境内有海拔1293米的灵验天塘山、海拔1400多米的瑰丽扶苍山。湘江一级支流白水河、车溪河成八字排开穿境而过。近万亩的傍山梯田见证了祖祖辈辈勤劳智慧的白水人,沉淀了浓厚的“梯田农耕文化”。一代一代传承的“古法造纸术”,工艺古朴、器具原生,纯手工生产出来的“蔡侯纸”、“湘薄纸”为“四大发明有桂阳”的现实载体。天塘山、扶苍山的“寺庙文化”名声远播,每年均有从广东、江西、浙江等地来的香客游人来登顶祈福、祭祀遥想。境内奇石嶙峋、云雾缭绕,置身其中宛如仙境,是叫响县内外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扶苍山通过举办女娲伏羲祭祀活动、杜鹃花节,带动全乡旅游井喷式发展,2017年,全乡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万元。

四是自然生态环境优。白水瑶族乡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公共环卫基础设施投入,投入近15万元为中白、神牌两个社区添置了2台托运车,7个标准化封闭垃圾箱、100个大型垃圾桶,并建成小型垃圾填埋场2个,垃圾池7个。同时,全乡按照农户比例,新建标准垃圾池128个,垃圾填埋场17个。积极开展卫生改厕行动,实施农户卫生改厕30多座,公共旱厕改造16座。全面推进“河长制”,成立明确党政领导、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为所辖区域大小河流的河长。结合环境整治行动,对以白水河、车溪河为主的河道沿岸的堆叠垃圾进行了清理,共清理疏浚河道5条,1500余米,破除非法砂场15个,实现河道畅通,河岸无杂物垃圾、河面无杂草漂浮物,底清、面净、岸绿的要求。经常开展河长制工作巡查,重点监督了畜禽养殖、水面养殖相关企业农户经营、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河道沿线的偷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行为。沿河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绿色家园、绿色河道、绿色村庄”建设,教育引导群众搞好庭园绿化美化和道路绿化,做到有路就有树木,有圩就有绿化。全年完成荒山造林2650亩,栽植水旁、路旁、屋旁、院内绿化树10000株,完成景观提质300亩。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6000余份,树立岗位责任牌86块,成立了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统一服装、喇叭、口哨、袖章,定人定期巡逻、定位跟踪管理,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防火形势良好。

五是瑶族文化渊源长,保护传承发展好。白水瑶族乡境内瑶汉两族相伴而居,桂阳境内的瑶族同胞为瑶族四大支系“盘瑶”的小分支“宝寨瑶”,据考证“宝寨文化”更早于“千家洞”文化,有可供发掘、打造、提升的空间。清朝瑶族英雄赵金龙活跃在白水洞一带,抗争封建强权的故事流传深远。2016年以来,白水瑶族乡抢抓民族乡乡庆活动机遇,以白水瑶族乡建乡三十周年庆典活动,充分发掘盘瑶系列文化。在集镇区注入瑶族元素,将“宝寨瑶”信物、图腾直观展示出来。将以往的汉族样式乡政府大院进行整修,充分体现瑶汉一家亲理念。积极向上争资,择址新建民族文化广场。整合瑶族资源民族元素,打造了“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瑶族文化传承基地”。目前,白水瑶族乡正在建设省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陀螺项目训练基地,申报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项目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来源不足导致项目进展缓慢。例如桂阳县白水瑶族乡民族村瑶族特色村寨建设总共分四期进行,总投入约820万元。目前只有省、市、县民宗部门给予了部分特色村寨建设资金,相对整个项目建设远远不够,建议上级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从多渠道给予资金支持。

二是加大少数民族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力度。目前白水瑶族乡存在干部提拔重用少、专业技术人才少、党政班子结构不优等现象。作为少数民族乡镇,目前少数民族干部只有乡长1人,已远远达不到少数民族干部在党政班子占一定比例的规定要求,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建议出台相关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政策,在干部招录中适当放宽要求,招录相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或在村支两委中破格提拔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发放山区补提等方式提高少数民族提取干部待遇;选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派出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优秀少数民族族干部;加大对乡镇和农业一线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在卫生、教育、农业、畜牧行业打造一支以中青年少数民族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缓慢和滞后,很大程度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仍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硬件建设,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

四是加大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力度。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目的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进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结合少数民族村实际,立足长远,坚持特色村镇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把瑶族村镇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当地传统优势种养业发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托优势,努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瑶族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出“民族乡风情一日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扩大瑶族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使特色村镇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