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桂阳县县域内有1个少数民族乡:白水瑶族乡,9个少数民族村(白水乡民族村、雅里村;塘市镇黄家村、溪岗村、大溪村;莲塘镇润冲村、宜福村;流峰镇崔江村;太和镇芙蓉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有九年制学校2所(白水中心校、华泉中心校);六年制学校2所(华山中心校全校;杨柳中心学校)。这四所学校都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共451人。
桂阳塘市镇华山中心学校,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11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3人。学生总人数达43人,其中少数民族(瑶族)学生共15人。
桂阳县白水瑶族乡华泉中心校,学校现有教师24人,2个少数民族(赵月兵老师瑶族,冯旭松土家族);学生人数幼儿园13人,小学116人,初中74人。
桂阳县白水瑶族乡白水中心校,学校现有教师共有54人(含幼儿园教师2人,无少数民族教师)。学生总人数56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人)
杨柳中心学校,学校现有教师9人,少数民族教师1人。学生共65人,少数民族学生占27人。
近几年,我县始终坚持“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理念,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不断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我县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团队建设为阵地,以学生社团建设为依托,以特色活动为平台,充分挖掘民族舞蹈、民歌、戏曲、剪纸、体育等特色项目,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特别是杨柳学校先后被评为桂阳瑶歌传承基地、瑶族长鼓舞传承基地、陀螺训练基地、郴州市民族团结示范学校等称号。同时聚焦课堂,以生为本,全方位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制定出台《桂阳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牢固树立质量导向。明确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晋级调配,教师教育教学业绩和年度工作量要求。建立了城乡结盟帮扶制度,对杨柳中心校 、华泉中心校、白水中心校分别由北关学校、鹿峰中学、龙潭中学结对帮扶,通过结盟学校资源共享,同时还实行联片教研,由四里片带动民族地区这四个学校,通过名师互动、教研引领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实现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其中2020年华山中心校的一名教师由于教学成绩优异,获得免试进城的机会。
二是民族地区学校师资队伍不断提质。我县始终坚持把建强管好教师队伍作为办好教育的关键大事来抓,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配备充分得到保障。教师学历都符合要求。桂阳县白水瑶族乡中心学校,在职人员59人,其中在编56人、特岗教师3人。学历本科以上为24人,专科33人、中专及以下2人;职称为副高级教师8人、中级6人、助理级7人、员级22人。桂阳县白水瑶族乡华泉中心学校,在职人员24人,其中在编23人、特岗教师1人。学历本科以上为14人,专科9人、中专及以下1人;职称为副高级教师2人、中级5人、助理级4人、员级5人。桂阳县白水瑶族乡杨柳中心学校,在职人员11人,其中在编11人。学历本科以上为3人,专科8人;职称为中级5人、助理级3人、员级2人。桂阳县塘市镇华山中心学校,在职人员12人,其中在编11人、特岗教师1人。学历本科以上为4人,专科8人;职称为副高级教师2人、中级4人、员级3人。我县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按月执行,“五保一金”按国家相关政策严格执行,在实施年终综合奖励绩效考评奖、综治平安奖、文明单位奖时与当地公务员同政策、同待遇、同落实。根据《关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湘政发〔2019〕18号)文件精神享有乡村教师人才津贴,乡镇政府所在地每人每月150元,行政村所在地每人每月300元。我县乡镇工作补贴发放从2015年元月起严格按照上级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规定标准执行,10年以下200元,10-15年260元,16-20年320元,21-25年380,26-30年440元,30年以上500元;五大山区另每月加100元。2020年县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桂阳县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收入实施办法>的通知》(桂组【2020】13号)文件,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乡镇工作补贴从2020年7月起在原标准上根据乡镇工作时间每人每月提高300元、330元、360元、390元、420元、450元,在原四大山区(光明乡、白水乡、杨柳乡、华山乡区域工作的乡镇事业工作人员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教师每人每月再提高100元,其他人员每人每月再提高50元。乡镇工作补贴提标部分由县财政和单位各负担50%。
三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保障不断改观。近年来我县提出“五个”前所未有(党政重教的高度前所未有,社会尊师的温度前所未有,教育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质量提升的幅度前所未有,学位建设的速度前所未有)奋斗目标,开启了建设教育强县的新征程。不断强化投入驱动。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始终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全县财政的第一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善于筹钱、舍得花钱,把钱花在刀刃上。对民族地区发展更是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对学生不足600人的华山中心校、华泉中心校、杨柳中心校按600学生拨足公用经费。为改善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我县非常重视乡村两类学校建设。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人口分散,经济落后,我县通过整合村小,不断办强办好民族教育,2020年县财政投入400多万,新建设了杨柳中心学校综合楼。同时给民族地区学校实施寄宿制学校热水工程,深化人防、物防、技防,升级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全面落实民族学校安防“四个100%”建设要求,逐步配齐必要设施。并积极强化教育资助,深入实施教育帮扶七项政策,构建特殊群体“平等就学”“应助尽助”保障体系,做到贫困学子一个都不失学。2018年起,在原县委书记彭生智号召下,还每年实施了为贫困学子捐被、捐衣的“暖冬行动”。我县乡村小规模建设经验得到时任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吴桂英同志批示在全省推介。省委政研室专题来桂阳调研,并在省委《湖南工作》中专题推介。
二、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近年来,我县把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不断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但当前我县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较为落后,实际改善的效果非常有限,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不能满足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当前民族地区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舍建筑面积小,硬件配备不足。与城镇学校相比,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较小,缺乏体育、音乐、美术、理科实验室等。如白水中心学校没有科学实验室,缺物理实验室,杨柳中心校也没有科学实验室。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教育资源更加集中于城区学校、农村教育急剧萎缩,学生数量减少,相应地财政扶持力度变少。二是学校寄宿生年龄小,管理难度大。随着我县学校的布局调整,一些村小被整合,学生的就学距离被迫变长,而且民族地区多为山区,学生需要行走较远的山路,这就出现了更多的寄宿学生,特别是有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住校寄宿,由于年龄小,学校没有生活教师,造成管理难度大。三是教师流动快,专任教师欠缺。农村民族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年轻教师流动性大,基本上待过两三个年,工作业务比较熟练又调走了,学校基本上是培训基地。而年老教师大都是原民办教师转正,文化基础、教学能力有限,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专业性极强,专业教师欠缺,这些学科的成绩往往都不够理想。四是留学儿童多,监管能力弱。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学校,经济落后,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看护,监护能力弱,如我县华山中心校90%的学生是留学儿童,60%的学生是单亲家庭,80%的家庭经济困难,课后服务费用学生根本交不起,家校共育工作难以开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当前民族地区发展建议:一是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资金支持力度较低,但这些学校对县财政非常依赖,这就加剧了基础教育实施建设落后的状况。要积极关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把珍贵的教育资源进行倾斜,民族地区学校要加大投入聘请生活教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均衡发展机制,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二是适当提升待遇水平。要想建设一支满足民族地区学校需求的师资队伍,财政、编制办等部门需要加强协调配合,要加大财政投入。对于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缺乏师资吸引力的学校,可以科学考察市场上的人力资源价格,采用利益补偿的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职位晋升机会等综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来到民族地区任教,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建设市里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针对农村民族地区学校,建立长期扶持制度,优化师资结构,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三是加大贫困家庭帮扶力度。要把促进教育公平当做一项重点的工作来抓,确保每位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和相同的教育资源。要进一步扩大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等资助形式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对民族地区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减免课后服务等费用,减轻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负担。